十七危险的仕途(2 / 2)

大隋帝国 王觉仁 4925 字 3个月前

正当杨素惶惶不安、愁肠百结之时,心腹封德彝却对他说:“杨公勿忧,等到皇后来了,一定会有恩赐慰勉的诏令。”果不其然。第二天,宫里使者就传召杨素去面圣了。杨素惴惴不安地上殿,却不见杨坚,只见独孤皇后满脸笑容地等着他。杨素行过礼后,听见皇后说:“您知道我们夫妇老了,没有什么可资娱乐的东西,因而尽心竭力建造这座行宫,这难道不是忠孝的表现吗!”遂赐给杨素钱一百万、绸缎三千匹。

事情果然不出封德彝所料,杨素不但没被责罚,反而受到了重赏。

杨素喜不自胜,从此对封德彝大为赏识,经常单独约见,和他讨论一些只有宰相才能参与的政务,并不止一次拍着自己的坐榻说:“封郎冲早要坐上我这个位置。”随后便向杨坚大力举荐。很快,封德彝就被擢升为内史舍人(从五品)。

仁寿宫的兴建无疑为杨素赢取了又一笔不可小觑的政治资本。尽管以勤俭着称的杨坚对杨素的靡费之举一开始颇为反感,但后来的事实证明——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抗拒享乐,即使是以勤俭朴素名垂青史的杨坚也不例外。

仁寿宫建成后,杨坚几乎每年都要到此避暑,就算头几年心里有些疙瘩,可日子一长,必定会体验到这座行宫带给他的种种好处,由此也必定会感念杨素的拳拳忠心。

所以,从开皇中期开始,杨素在杨坚心目中的分量就越来越重了。纵观隋文帝一朝,绝大多数功臣元勳几乎都不得善终,可杨素却始终稳居高位。别人的仕途走得危机四伏、险象环生,乃至最终连脑袋都不保,可他却走得风生水起、志得意满,不仅富贵终老,还能泽陂子孙。

相对於从开皇中期开始富贵逼人的杨素,许多元勳重臣却在这时候遭逢了极为不堪的下场。比如虞庆则,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。

虞庆则是隋朝开国第一任宰相班子的重要成员,与高熲、李德林位列同班。劝杨坚诛杀宇文宗室,就是他出的主意。当时,以高熲为首的宰辅重臣都不敢公开赞同,李德林更是坚决反对,可杨坚还是采纳了虞庆则的建议。

仅此一事,虞庆则就充分获得了杨坚的信任和倚重。开皇二年,突厥入寇,虞庆则挂帅出征,部将达奚长儒率两千人与突厥力战,几乎全部战死,可虞庆则担心突厥势强,却按兵不动,见死不救。按理说,这件事朝廷必然要加以追究,但事后杨坚不但不问责,反而还将虞庆则擢升为尚书右仆射,足见杨坚对他的偏爱。

开皇初年,虞庆则在满朝文武中可以说是最风光的人之一。他在杨坚心目中的印象开始变坏,是始於开皇四年的突厥之行。

当时,虞庆则与长孙晟奉命出使沙钵略王庭,册封北周的千金公主为隋朝的“大义公主”。临行前,杨坚特意交代他:“我想要扶植沙钵略这支势力,若他要赠送给你马匹,你就取三五匹就行了。”当时沙钵略已陷入内忧外患之中,势力大为削弱,隋朝为了达成“离强合弱”的战略目的,势必要竭尽全力保护沙钵略;而在冷兵器时代,马匹的重要性不亚於今天的坦克,拥有马匹数量的多寡,直接决定了一个游牧国家的战斗力。因此,杨坚才会叮嘱虞庆则,若沙钵略要送马给他,千万不能实收,拿个意思就行了。

虞庆则满口答应。到了完成出使任务要回国之前,沙钵略为了获取隋朝的支持,果然不出杨坚所料,忍痛要送给虞庆则一千匹马(这对当时内外交困的沙钵略无异於大出血)。照理说,这时候虞庆则就该按杨坚吩咐,只收三五匹,领对方的心意就好了。不料他却见财眼开,毫不冲疑就收下了。此外,沙钵略为了讨好他,还主动提出把女儿嫁给他,虞庆则居然也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了。

当虞庆则带着一千匹马和突厥美女浩浩荡荡地回朝后,杨坚心里的不爽是不言而喻的。然而,考虑到虞庆则此行还算成功,杨坚不但隐忍不发,还加授他上柱国、封鲁国公,赐食邑一千户。

杨坚如此对待虞庆则,诚可谓仁至义尽。假如虞庆则从此能够深惧盈满、低调做人,也绝不至於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。可惜,虞庆则并不懂得月盈则亏的道理。

开皇九年平陈之后,杨坚大宴群臣。席间,杨坚对众人说:“高熲平江南,虞庆则降突厥,可谓功勳卓着!”当时因平陈之功开始受到杨坚赏识的杨素赶紧说:“这都是仰赖陛下的威德。”本来,杨素此言纯属官场上惯用的马屁话,只要说的人不肉麻,听的人不恶心,也就没人会当回事。不料,虞庆则却当众发出冷笑,用眼角瞟了一眼杨素,说:“杨素此前打的那些仗,若不是仰仗皇上威德,也断无获胜的道理。”虽然这句话跟杨素说的没啥两样,但分明充满了揶揄和抬杠的意味。

此言一出,现场的气氛顿时凝固,本来觥筹交错、欢声笑语的宴会大厅忽然间鸦雀无声。与杨素交情甚笃的某位御史当场站出来,准备弹劾虞庆则。杨坚马上示意那人坐下,说:“今日朕与诸贤卿计功为乐,不宜弹劾大臣。”皇帝发话后,气氛才有所好转。稍后,众人比试射箭,输的人罚酒。虞庆则阴沉着脸坐在一边,并不参与。片刻后,忽然对杨坚说:“臣蒙皇上赏赐酒食,命我等畅饮尽乐,但有御史在侧,实在不敢多喝,就怕酒醉遭人弹劾。”见过小肚鸡肠的,可没见过这么小肚鸡肠的!我一个堂堂天子都出面替你们打圆场了,可你还是不依不饶,这也太没意思了吧?

当然,杨坚没有这么说。他只是笑笑,然后赐给御史一杯酒,就命他离席了。御史愤愤离场后,虞庆则脸上才重新有了笑容,遂举杯向杨坚敬酒。直到宴会结束,他的心情都一直很好。然而,虞庆则却没有注意到,杨坚看他的眼神已经不对劲了。

原因很简单——这顿酒,杨坚喝得一点都不痛快!

宴会即将结束时,杨坚最后一次端起酒杯,对群臣说:“饮此酒!愿我与诸公等子孙,常如今日,世守富贵。”虞庆则赶紧起身,与众人一起,高高兴兴地喝下了这杯盛满天子祝福的酒。

可是,虞庆则压根没有听懂杨坚的弦外之音:如果大家谨守人臣本分,不骄不躁,那当然可以共保富贵,可要是给个鼻子就上脸、给点阳光就灿烂,所谓的“常如今日”就绝对是痴心妄想!

事后不久,虞庆则的宰相职位就被杨坚拿掉了,转任右卫大将军,没过几天,又被降为右武侯大将军。

虞庆则开始感觉不妙了。然而,他真正的噩运还在后面。

开皇十七年(公元597年)七月,岭南人李世贤起兵叛乱,杨坚与群臣商讨平叛人选,几个大将纷纷请缨,只有虞庆则缄默不语。杨坚斜乜了他一眼,冷冷地说:“位居宰相(指他曾经当过宰相),爵乃上公,国家有贼,遂无行意(却无出征之意),何也?”(《隋书·虞庆则传》)虞庆则惶恐不已,赶紧叩首谢罪。

随后,虞庆则奉命挂帅出征,他的小舅子赵什柱被任命为他的副手。虞庆则很信任这个小舅子,因为此人脑瓜活络,办事能力强。可虞庆则万万没料到,他最信任的这个小舅子,马上就将变成他的索命小鬼。

赵什柱之所以会窝里反,是因为他早就和虞庆则的一个爱妾私通。日子一长,他难免担心奸情败露,所以一直想找机会整死这个姐夫,好跟自己的情人双宿双飞、天长地久。

此次虞庆则被皇帝强令出征,心里多少有些不乐意。於是出发之前,赵什柱便抓住时机暗中散布言论,说虞庆则心怀怨望,对皇上不满。此言很快就传进杨坚耳朵。按惯例,将帅出征前,皇帝都要设宴壮行,赏赐金帛。可由於杨坚已经对虞庆则相当失望,所以在酒宴上自然没什么好脸色,赏赐也很菲薄。

虞庆则见状,心中大为忧惧。

此次出征,仗倒是打得挺顺手,因为叛军纯属乌合之众,所以没两下就被摆平了。但是,此战的胜利并没有给虞庆则带来丝毫喜悦。原因很简单——杨坚对他的态度已经让他生出了非常不祥的预感。

平定李世贤后,虞庆则班师走到潭州(今湖南长沙市)的临桂岭,忽然停下了脚步。他带着赵什柱在山里转了几天,仔细观察了此地的山川形势,忍不住说:“这里实在是险要,若有良将驻守,加之粮食充足,一定不会被攻破。”在此逡巡数日后,虞庆则实在是没有勇气回朝,遂命赵什柱先行回京,以禀报公事为由,观察杨坚的脸色和态度,然后再作下一步打算。而一心想置姐夫於死地的赵什柱,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立刻快马加鞭赶回长安,向杨坚举报了虞庆则的谋反企图。

杨坚当即授意赵什柱给虞庆则传送假情报,诱他回朝。随后,虞庆则得到小舅子的报告,说皇帝龙颜大悦,准备重重嘉奖他。虞庆则信以为真,遂兴冲冲地回到京师,可等待他的,并不是皇帝的接风酒宴和金帛重赏,而是冰冷的镣铐和阴暗的牢房。

当年十二月十日,朝廷经过调查,证实虞庆则的谋反罪名成立,遂将其斩首。同日,赵什柱一步登天,被杨坚授予柱国之职(正二品勳官)。

这个阴险毒辣的小舅子,终於踩着姐夫的屍体爬上了高位。虞庆则倘若冤魂不散,不知会不会变成厉鬼来找他索命?

仕途就是一条横跨悬崖、由低往高的钢丝,自古以来,很少有人能顺顺当当地通过它走到绝顶;而元勳重臣体量大,走在上面更是晃晃悠悠,比一般人更容易失足。因此,有隋一朝,走到半道便坠落深渊的功臣元勳比比皆是——虞庆则并不是第一个,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