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渊的第一反应就是把李密招回来,可又担心会把他提前逼反。考虑再三,李渊只好颁了一道慰劳李密的诏书,命他暂且回京,再接受一个任务;让他的部众缓慢前行,等李密接受了任务再赶上去和部众会合。
然而,李渊的这招缓兵之计骗不了李密。
此刻的李密已经走到了稠桑(今河南灵宝市北)。他接到诏书后,发出一声冷笑,对贾闰甫说:“诏书遣我出关,无端又命我回去。李渊自己都说过,有人坚决反对我出关。看来他已经听信挑唆之言了,我现在要是回去,绝对难逃一死,不如先就近攻破桃林县(今河南灵宝市东北),收其士兵和粮草,北渡黄河。等消息传到唐军驻守的熊州(隋宜阳郡,今河南宜阳县西),我们早已远走高飞。只要能进入黎阳,大事必成,不知你意下如何?”贾闰甫看着李密,忽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。
他预感到李密的败亡就在眼前。
贾闰甫说:“皇上的姓名与图谶相应,天下终当一统。明公既已归附,岂能再生二心?况且,史万宝和任瑰等将军就驻守在熊州和榖州(隋新安郡,今河南新安县),我们早上发动,他们大军晚上就到。即便攻克桃林县,军队岂能一时集结?一旦被宣布为叛逆,还有谁愿意接纳?为明公计,不如暂且接受诏命,以表明绝无异志,如此一来,挑唆之言自会平息。前往山东之事,应当从长计议。”李密勃然大怒:“李唐朝廷根本没有重用我之意,我岂能忍受!至於说图谶,我和李渊应验的机会一样大。如今他不杀我,让我东行,这足以证明王者不死!纵使唐朝据有关中,山东终归我有,此乃上天所赐,我为何不取?反而要自缚双手去投降别人?你是我的心腹,竟然会有这种想法,如果不能跟我一条心,我只好杀了你再走!”贾闰甫当即泪下,哽咽着说:“明公虽应图谶,然时局已非同往日。今海内分崩,强者为雄,明公正在流亡,谁肯听从?况且自从诛杀翟让以来,人人都说明公弃恩忘本,今日谁肯将手中军队再交与您?他们担心被您夺走兵权,势必争相抗拒,一旦失势,岂有容身之地?若非身受重恩之人,谁肯像我这样直言不讳?愿明公熟思之,只恐大福不再。只要您有立足之地,闰甫又何惜一死!”贾闰甫的话其实句句是忠言,对形势的判断也不可谓不准确。
然而,此刻的李密已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。他只想孤注一掷,把所有的本捞回来。
“唰”的一声,李密再次抽出了佩刀。
这次李密不是把刀挥向自己,而是挥向了贾闰甫。
又有人迅速抱住李密,还是那个王伯当。
在王伯当的苦苦求情之下,李密放过了贾闰甫。当天,贾闰甫便逃往唐军驻守的熊州。王伯当也认为贾闰甫的分析有道理,所以极力劝阻李密。可李密什么话也听不进去。王伯当最后只说了一句:“义士之志,不因生死存亡而改变。公必不听,伯当自应与公同死!只恐吾之一死无益於公。”李密什么话也没说,随后就砍杀了李渊派来的传诏使者。
而他的悲剧也就此注定。
武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。旧的一年即将过去,新的一年即将开始。
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事情。其中最重要的,莫过於隋炀帝杨广的死亡与大唐王朝的诞生。而在这一年的最后时刻,又会发生什么?
李密很快就会告诉我们答案。
这一天凌晨时分,李密派人通知桃林县令,说他接到皇帝诏书,准备暂返京师,请允许让他的家属在县府暂住数日。桃林县令当然表示欢迎。李密随即挑选了数十名麾下勇士,让他们换上女人衣服,头蒙面纱,刀藏裙下,诈称妻妾,随同李密进入县府(杨谅也用过这一招)。片刻后,李密带领他们突然杀出,占据了县城,然后裹挟当地士兵,直奔熊耳山,沿险要道路向东进发;同时派快马飞报他的旧部、时任伊州(今河南汝州市)刺史的张善相,命他出兵接应。
驻守熊州的唐右翊卫将军史万宝对副手盛彦师说:“李密,骁勇之贼也,又有王伯当辅佐,而今决意叛变,其势恐怕难以抵挡。”盛彦师笑着说:“请给我几千人马,一定砍下他的人头。”史万宝问:“你有何计?”盛彦师再次狡黠地一笑:“兵不厌诈,恕在下无可奉告。”随后,盛彦师率部赶在李密之前进抵熊耳山南麓,立刻封锁要道,命弓箭手埋伏在两侧高地,步兵埋伏在山涧之中,下令说:“等贼人走到一半,同时发起攻击。”有部将问:“听说李密要东奔洛阳,将军却进入深山,这是为何?”盛彦师胸有成竹地说:“李密声称要去洛阳,实际上是打算出人不意直奔伊州,投奔张善相。如果让贼人先行一步进入谷口、而我军从后面追击的话,山路险窄,我们难以进攻,他只要派一名部将殿后,就能挡住我们而从容逃脱。现在我们先占领了谷口,必定能将其手到擒来。”李密率众马不停蹄地奔至熊耳山时,自认为已经脱离了危险,遂放慢速度,缓缓穿越山谷,刚好进入了盛彦师的伏击圈。盛彦师占据有利地形突然发动攻击,将他们拦腰截断。李密部众首尾不能相顾,顿时溃散,密密麻麻的唐兵向李密围了上去。
一个曾经驰骋中原、号令四方的英雄,终於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步。
李密仰望苍穹,泫然泪下。
唐兵举起了刀。一道寒光闪过,李密的头颅飞离了肩膀。
李密死时,年三十七。王伯当自始至终都站在李密身边,遂一同被杀。数日后,二人首级传至长安。
对李渊来说,这无异於一份新年贺礼——在王朝建立的第一个新年收到的第一份贺礼。
李渊很快就把这份贺礼转送给了一个人:徐世积。
严格来讲,此时的徐世积已经不姓徐了。因为早在一个多月前,李渊就已经把皇姓赐给了他。当时,李密入关归唐,徐世积仍然据有李密旧地,却没有归属,而且他也没有自立的打算。随同李密归唐的魏征由於不被李渊重视,就毛遂自荐,愿意代表朝廷前去招抚徐世积。李渊遂派他前往黎阳劝降徐世积。
徐世积马上就同意了。可是,他的归附方式却与众不同。他对长史郭孝恪说:“这里的民众和土地都归魏公所有,如果以我自己的名义献给唐朝,就等於是利用主公之败,邀取自己的功劳和富贵,对此我深以为耻。所以,我决定把属下的郡县、户口、军队、马匹的数目开列一张清单,交给魏公,由他自己呈献。”随后,徐世积便派遣郭孝恪携带这份清单前往长安。
李渊听说徐世积的归降使者已经入朝,但却无奏表呈给朝廷,只有一封信函呈给李密,他大为奇怪,遂召见郭孝恪。郭孝恪将徐世积的本意作了说明,李渊听完后大为赞叹,说:“徐世积不背德,不邀功,真纯臣也!”当即将皇姓赐予徐世积。
此刻,当李世积看到长安使者送来的那颗头颅时,悲痛便不可抑制地向他袭来。
李世积面向北方,长时间地叩拜恸哭,最后上疏朝廷,请求将李密的屍首与屍身合成一处安葬。李渊随即命人把李密的屍体运到了黎阳。李世积及其部众全部换上丧服,以君臣之礼为李密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出殡仪式,把他安葬在了黎阳山(今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)的南麓。
诚如李渊所言,李世积不愧是一个纯臣。
可就是这样的纯臣,却始终得不到李密的信任。即便是在兵败邙山走投无路的时候,李密宁可归降唐朝也不敢投奔黎阳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失策,也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。如果他当时不计前嫌,能够前往黎阳,与李世积坦诚相待、和衷共济,那么大事或许仍有可为。就算最终不能战胜李渊,起码不会这么快就败亡;就算最终一样要出局,也不至於因“降而复叛”而受人指摘,玷污了一世英名。
但是历史没有如果,历史只有结果。
当公元619年的阳光照临大地的时候,李密的坟头很快长出了离离青草。